练就一双鉴别紫砂壶的"大眼金睛”绝非一日能成。笔者坚信只有不断提升审美主体的鉴识能力,才能使审美客体之美共鸣、映像。笔者认为“若人
心至清净、则能与壶心相通,能达不鉴而鉴"之能:‘在研习壶道的路上、“格物有法"!我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研习,来逐步提高鉴别欣赏能力的,笔者认为,
通过以下五个层面、能不断提高对紫砂壶艺术的鉴别能力:要熟悉标准器特征、
了解不同时代器物的胎质与火候特点、壶式与风格特色、制作工艺特点以及
款识和铭刻。
1. 熟悉砂壶标准器的特征
要求对不同时代的标准器的特征有实质上的熟悉。尤其是当前业界没有争议的明、清紫砂壶的真品,要对实物真品有一定的研究。对一般爱壶者而言,
这是较为困难的。这也是诸多爱壶者和研究者不能自信和究竟的主要原因。“不
知真,焉辨假”?旧时古董珍品少之又少,一般普通人士哪能有零距离接触
的机会呢?仅靠看壶图、观隔着玻璃、射灯映照下的博物馆藏品也很难有真
正意义上的提高。
但从紫砂文化研究现状来看,相对于其他陶瓷器,紫砂文化文献较少,
与文献相应的实物也非常稀少,“紫砂标准器”建立较为困难。但我们应特别
注意研究制作者的师承流派风格,加强对古窑残器、墓葬出土器物、水下考
古发现、文博单位的藏品、紫砂文献着述等的多方位探究,逐步建立其时代
标准器特征,加强紫砂文化学的建设。
2.细辨器物的胎质与火候
紫砂泥是由紫砂矿土练制而成。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程度不同,开采的矿
土方位也有区别。不同年代所开挖出来的矿土是有差异的。加上练制泥料的
方式不同、烧成方式、出窑后的风化程度、使用痕迹、壶上所遗留下来的包浆、
文献オ述中描述的壶特征等不同的状况,这些种种的不同特点,则把时代信
息以凝固的方式通过紫砂壶展现了出来。
3.了解壶式与风格特色
不同时代的工艺美学、社会文化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、不同时代的紫砂
壶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特点。从壶式上看、明代壶式较少、壶多作园器、仿青
铜器,风格多古朴素雅、具有文人气息:清代早中期的壶式大方开朗,有华
贵气息。清中期文人参与壶事较盛,风格儒雅温和。常年书画壶铭装饰,文
化艺术气息浓郁。清中期至清末壶式繁盛,装饰繁复、多元发戛,民国初期
除继承晚清风格之外,也受到商业文化影碗.趋向实用主义、部分受到上海
复古风潮影响、仿古作品较多:
另外,一些紫砂文献的记载也不可忽视,因为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上、也
能对一些壶式作大致的判断:如曼生壶中的一箬笠-(亦称一笠荫-)、“瓢提、
"井栏”等的壶式不会早于嘉庆:相传鱼化龙壶为邵大亨所剑、所以此壶式不会早于嘉庆,等等。
4.熟悉砂壶制作的工艺特点
从陶都宜兴的制陶工艺发展进程上看,宜兴制缸艺人的技术必然启蒙着
制壶上的打身筒成型法。基本上在明代、主要制壶方法将泥片分段包在圆形
的木模或石模上,镶接好壶盖或底后取下.稍干会再进行上下镶接。到万历时、
时大彬不用模具规范、以泥片置于转盘上、用拍打方式成型。南京的吴经墓
提梁壶的壶身内中段有上下相接的痕迹.证实丁从制缸技艺到紫砂壶打身筒
成型法之间的过渡历程,随着紫砂壶由大至小以及艺人技艺的进化、辅助模
具及上下镶接的方式被简化省略、或为丁当今以左手撑住壶内壁、右手用拍
子拍打壶外壁,使身筒规范缩口成球形的打身筒成型法.
镶身筒成型法应是受到瓷器及其制锡工艺的启发,大多是以样板裁切泥
片黏合而成。随着技艺的改良,壶身配件与器身相接出发展为一明接一与“暗接”
的方法。这些以手工技艺创制的壶品、是能在壶身上留下不同的痕迹特点的,
也能归纳出某个艺人或艺人在某个时期的工艺风格、因此、据此也可作为鉴
赏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当今社会,信任危机在壶界亦有表现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
保护的是紫砂陶的手工之作技艺。由此,手工痕迹明显的自是受到众多消费
者的追捧。而内行欺负外行的事情就发生了:某些制壶者、以模具辅助成型(使
用工具,本不应受到诟病),再在壶上做假手工痕迹,令不明制壶工艺者轻信“纯
手工”、由此多付购壶费用。最为可气者,就是这样的壶在壶内壁上敲上几个
印章,壶底往往还会打上或刻上“纯紫砂,纯手工”的字样,真是此地无银
三百两!在这样的制作与消费关系状态上,似乎更加要求消费者对紫砂壶要
有深度研究,方能出手选购。因为能买到一件真紫砂艺术品,在当今的市
场状态上,确实不易。
5.鉴别款识和铭刻
紫砂壶的款识与其他陶瓷制品的款识相比,具有独特性。这也是赏壶者
会特别赏鉴壶底、壶盖内的款识的原因。奥玄宝《茗壶图录 · 款识》:“或以
堂亭斋馆诸号,或印或否,书体不一,大抵用真行草,间有用篆隶者,印文
有朱白肥瘦诸体,其镌印所在,或腹、或底、或流下、或鎏下、或盖背,或
盖之外口,无一定位置,各随作家心匠而为之耳。
当代的紫砂款识,花样繁多,表现力丰富。有指纹印、壶内底、壶身筒内、
盖内、壶底等多个部位篆刻文字、盖内气孔处加盖印章等多种方式,既是防
伪,又是装饰、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点。虽当下技术发达,但从文化意义上看,
壶上所撰壶铭难以超越清时壶艺,能作为时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鲜见也。
另外,从商品学的角度看,作为泡茶的茶具在食具安全及其功能性
方面应给予特别的重视。在GB/T10816-2008《紫砂陶器》标准中有这样的规定:“技术要求的
‘吸水率’规定:壶类,杯类,盘碟类,蒸、汽
锅类:2.5%~6.0%,抗热震性:180℃至20℃水中热交换一次不裂(成套产品以壶类为代表件)、铅、镉溶出量允许极限:按CB12651规定执行、产品的口径或高度误差:士2.0%有盖产品的盖与口应吻合、壶
类产品在倾斜70°时,盖子不应脱落。成套产品的色泽应基本一致"
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