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开始出现以“紫砂壶”为名的专刊、书籍,同时这些刊物也成为买壶
者的购壶范本。茶行也在推波助澜,诉说着宜兴壶的各种传奇,标榜着宜兴壶的稀罕性,更诉求着:买了一把紫砂壶名家的壶,增值希望无穷!
制壶者口涑横飞的说辞,将壶过分“神化”,而且其中充斥的各类壶的“故
事”,往往使初级玩壶者陷入迷惘。他们整日听闻的说辞都是:早期土不再
开挖了;某名家一年限量生产;某款壶今年要调涨三成..... 更为离奇的是,
有人低价买壶,最终还本获利的“传闻”,则是日复一日地一再传扬!
身为智慧与知识结晶的书籍则根本没有客观地演好对壶进行中肯评
介的角色,只是充当着集“目录”之大成的推销蓝本,成为了买壶者
信心
的迷魂药!
消费者眼中的指南针
综览近十年出版的壶集,无不印刷精美,且内容日益翻新,已成为买
壶者的“圣经”。其实作者中真正从事学术研究、紫砂壶艺术探究的人很少,
而不知情的消费者一旦凭书买壶,极易陷入壶商的布局,总以为买到“书
上有”的壶式,应是稀世传品。其实他们又哪知它的真实产量,又有何凭
据认定刊在壶集上的“名壶”应定位在何价、在市场上的行情应归属在哪儿?
20世纪70年代,由潘捷夫编的《中华茗壶选萃》陈之初所藏集册《香雪
庄藏砂壶》,属于国内藏家珍贵雅玩的集册,不涉及商业行为。詹勋华、杜洁祥编纂的《宜兴陶器图谱》,则是系统地介绍明、清、民国以降各宜兴名家的 ·
专书,这本图谱的本意是学术研究,却在壶市场变为了交易买卖的“指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