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裕臻紫砂壶官方网站!
公告
坚持做好壶,做好茶,让茶友壶友放心,大家互相支持,互相监督!

紫砂壶鼻祖——供春壶


供春壶


说起江南宜兴的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,可谓洋洋大观。我们缓缓打开一把历史的折扇,就会看到这里还完好地保留着浪子回头的东晋大将军周处的庙宇,梁祝故事中祝英台的读书处碧鲜庵,则深藏在秀丽的螺岩山中;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寻父的天下第一祖庭,至今梵音不绝。然而,有一座在中国紫砂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金沙寺,如今却已不复存在了。这里原来是唐朝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,不过,历史之所以记住了这座不一般的寺庙,并不因为那位昙花一现的宰相,而是因为它的主人和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。

 

金沙寺位于古阳羡(宜兴)君山之隅、东溪之上。建筑雄伟,环境绝幽。这里的老僧肯定不是一般的和尚,用今天的话说,他应该是有点艺术细胞的。他懂茶道,平时常与一些制陶工匠接触。明代正德年间,宜兴丁山一带的制陶业已十分兴旺,金沙寺附近就有陶瓷的作坊,平时的耳濡目染,老僧肯定能做简单的紫砂器皿。当时有一位名叫吴颐山的官人,带着一个书童在这里读书休养。吴颐山名仕,字克学,宜兴人,文才极好,与吴门画家唐寅是好友。正德甲戌年进士,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。他的书童名叫供春。旧志说他髫龄颖异(笔者更愿意他是一个不得志的文学青年)。老和尚做壶的时候,他就在一旁偷看。时间一长,他就学到了做壶的本领。但老僧之壶毕竟粗拙,供春觉得,如果给他一坨泥,他会做一把更好的。有一次,趁大家不注意,他取了一点老僧做完壶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。模仿寺旁一棵大银杏树上的树瘿纹样,做了一把紫砂壶。当时他并没有做壶的工具,只有一把茶匙,所以在壶面上留了很多手指螺纹印。反而显得古秀可爱。

 

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,呈栗色,凹凸不平,壶把似松根,质朴古雅,如同古铜器一般。吴颐山见后十分喜爱,于是供春又做了几把,更是博得当时的官宦文人青睐。一日,吴颐山对供春说,再做书童,你就浪费了,自己去闯江湖吧。

 

从此供春便浪迹天涯。

 

据传,供春后来还做过龙蛋印方”“六角宫灯等壶。但世间最看重的,还是他的处女作树瘿壶。旧志称该壶值五百金。而且求壶者趋之若鹜。

 

在以后的岁月里,人们把供春奉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。是因为紫砂从供春开始,终于从简单的喝水器皿纵身一跃,获得了艺术的生命。

 

供春壶从此不胫而走、声名鹊起,世人争相竞购,几与金玉比价。但他所制作品极少,流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。许多收藏家和鉴赏家都因为未能亲眼见过供春壶而抱憾终身。 时间到了公元1928年,宜兴有一位名叫储南强的爱国绅士,在苏州的一个地摊上意外地发现了一把造型奇特、没有壶盖的供春壶。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,不动声色地用一块银圆将其买下。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,为了考证这把供春壶的真伪,储南强多番奔走、旁征博引,写下几万字的考证文章,终于肯定这把壶确系供春所作。他还专门请来了制壶名手黄玉麟配了一个壶盖。画家黄宾虹看后认为仿北瓜蒂柄与树瘿不符,于是又请另一位壶艺大家裴石民重新配了一个壶盖,一时成为佳话。

  

供春壶的诞生,不仅开一代壶艺风气,还为文人参与紫砂架起了一座桥梁。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,历来是重书画,轻工艺;认为那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。但他们却在紫砂壶上找到了那种内敛含蓄、古朴温厚的品性。盛行于明代的理学,讲究正心修身、节俭养性。竹风一阵,清茶飘香,甚合于他们讲学交游、会党结社的风气。当时的江南已逐步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地带。山清水秀的宜兴更是人文荟萃之地。许多文人志士聚集流连于此,品茗清谈、击节高歌;紫砂壶不用上釉,朴拙自然,合于人的本性。他们还惊喜地发现,一个小小的壶坯上,既可以题写壶铭,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,又可以篆刻花虫鸟草,以寄托行云流水的性情。天下哪一种陶瓷器皿能与之比肩呢?



上一篇: 裕臻紫砂教你选茶绝招
下一篇: 紫砂壶的档次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