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裕臻紫砂壶官方网站!
公告
坚持做好壶,做好茶,让茶友壶友放心,大家互相支持,互相监督!

2015春拍珍品紫砂精英荟萃

        2015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壶艺泰斗顾景舟老师的100周年诞辰,从拍卖市场来看,紫砂珍品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。前不久中超利永就花了1.04亿拍买了顾景舟老师的28把紫砂壶。

        纵观顾景舟的人生脉络,到上海仿古的经历非常重要,广博的识见和精湛的壶艺,都从这里汇聚、出发,而在此过程中,他与戴相明之间的珍贵友谊成为了紫砂界的一段佳话。戴相明,又名莲生,继承家业为铁画轩第二代传人。3岁时,其父铁画轩创办人戴国宝病逝,戴国宝夫人戴杨德宜接掌店务。1942年戴相明自教会中学高中毕业,见老母年逾花甲,精力不济,店中库存减损无数,楼仓已显空蔼,无奈辍学从商。1943年春,戴相明首次到潜洛会见二表兄李相荣,陶厂已因战事而败落,不胜感叹。遂拜访众多紫砂窑户和技师,恢复供货关系,小量紫砂产品运沪经营。戴相明经营铁画轩十数年,呈现中兴之势。

        上世纪40年代末期,顾景舟常往来宜兴、上海之间,经戴相明介绍认识了江寒汀、唐云、吴湖帆、王仁辅、来楚生……等著名书画篆刻家,令顾景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格调多了不同视野的养分。1948年,顾景舟主动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壶,除自留一把,余四把慨赠戴相明、江寒汀、唐云、吴湖帆。相明壶底印是王仁辅刻的“戴相明”三字方章,盖印是任书博刻的“顾景舟”款,另四把则钤上任书博篆刻的“顾景舟”底印、王仁辅篆刻的“景舟”盖印。顾景舟晚年曾经送给戴相明一页钤印其用章的拓片,并手写了两页印章的有关说明,足见两人关系之亲密,而此次出现在上海工美春拍上的3把顾景舟制紫砂壶,品质之高更是在近年来拍场之少见。

        云肩如意壶是顾景舟先生制作的经典壶型之一,然圈足则十分少见,目前多为三足,为其后来所做。此壶盖钤印“景洲”二字,为其20岁时自刻,底部钤印“足吾所好顽而老易”则是其上世纪30年代使用;华颖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,名为华颖。在古汉字中没有“花”字,“花”为后世字,故而古时文人将“花”亦用“华”代之,华颖的“华”意为“花”,华颖所表达的意境即为招展的花意;笑樱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之一,流传甚广,皆因其张力十足,为人所喜爱。由于形体轮廓,结构比例,尺度的细部处理安排得当,恰如其分,造物造境,经得起长久玩味,百看不厌,具有永久艺术魅力。

顾景舟云肩如意壶

        据说“笑樱壶”的造型原是出自“婴宁一笑”的历史典故“婴宁一笑千愁解”。笑樱壶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,恰如“婴宁一笑”,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精神内质。理论学者解释说:“和”通“合”,都是一种含蓄的“吉祥”文化心理法则。“和”代表顺和、祥和、和气、和谐,表现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;而“合”代表融合、综合、合适、合作,表现一种中庸淡定的处世态度。这和紫砂材质朴素无华、善解人缘的气质相吻合。顾景舟大师的笑樱壶微扁圆折腹隆肩,形体雄健线条流畅,特显丰满柔和之美。选用天然纯紫泥而作,泥质细而不腻,色泽紫而不姹,润泽腴丽,是壶艺光素器的珍品代表。

       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过程中,以清代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壶的造型、装饰、工艺及文化内涵,以自然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、功用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联系,彰显着紫砂永久的艺术魅力,在今年春拍推出的石铫式提梁壶,即为著名的“曼生十八式”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陈曼生,名鸿寿,字子恭,又号老曼、曼寿、曼云,能书善画,精于雕琢,以书法篆刻成名,为西泠八家之一,艺名昭显。“曼生十八式”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。传世“曼生壶”,无论是诗,是文,或是金石、砖瓦文字,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,而且满肩、满腹,占据空间较大,非常显眼,再加上署款“曼生”、“曼生铭”等等,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,格外突出。

        石铫式提梁壶的来历还有一个小典故,话说曼生某日劳累不适,修养于家中,好友江听香闻之,登门探访。曼生设茶待客,二人以茶为题,相谈甚欢。谈及古人所用茶具,认为“器之要者”首推铫,煎茶煮水皆宜。古人以石、铜、瓷为铫,读铫以薄为贵,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,铜铫则腥涩异味,瓷铫又不耐火,谈及此,听香言之:“曼兄,何不以紫砂而为铫”。曼生早有此意,乃欣然提笔,画铫以为壶型,为适手而设置提梁。壶成,初命其名曰铫梁,又思不妥,因铫之初乃石器,故命名之曰石铫提梁,取清新、原始之意,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。

曼生十八式 石铫提梁壶

        壶为紫褐色,包浆浑厚。壶身为圆筒形,由下向上渐敛,有提梁及直流,以铫为型,古朴庄重,大气雄浑。穹形壶盖,半环盖纽,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,金石气十足。此提梁乃十八式三款提梁中的经典壶式,把玩此壶可融通古今,神交古圣与先贤。制壶者为杨彭年。杨彭年,字二泉,荆溪人,为一代制壶名匠,他改变了乾隆时合模制壶法,恢复了时大彬的手捏古法,是陈鸿寿设计制作“曼生壶”的最佳合作搭档。陈鸿寿评价道:“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”,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,乃为名品。此壶既可沽酒,又可品茗。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”,此器“大巧若拙”,令人惊艳。

        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,玉成窑被收藏界视为珍品。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。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:“千年紫砂,绵延至今;雅俗共赏,文化先行; 前有陈曼生,后有梅调鼎”。此次拍卖的这件何心舟制、梅调鼎刻玉成窑牛盖石瓢壶,就是一件不容错过的珍品。

        调鼎,是清代晚期书法家,曾被誉为“清代王羲之”,亦能文及诗词。梅调鼎虽然声名远播,却不喜富贵,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。投身于玉成窑的创作完全是出于梅氏本人对于紫砂艺术的爱好,然而毕竟财力、精力有限,故而其亲自参与的玉成窑制器较为少见,传世器加上1943 年秋出版的《赧翁集锦》一书中收录的梅氏亲友所藏之器不过数十件,时至今日,梅氏玉成窑紫砂器已罕见于市,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壶底铭“曼陀华馆”,应为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何心舟所做。何心舟技艺高超,善制壶、盆、水洗等各类紫砂器物,且制器往往造型独特,独具匠心,为当时之文人所喜。当代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曾在《溯源话艺——谈文人及书画界与砂艺的集合》一文中这样写道:“到同治中业至光绪的数十年中……这个阶段在文人与砂艺的结合史上继续谱写光彩的,要推梅调鼎与制壶家韵石的合作。”这里说的“韵石”,即为何心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件何心舟制、梅调鼎刻玉成窑牛盖石瓢壶,一反传统的石瓢壶款式,壶盖上对称有两个椭圆形的孔,犹如牛头上的两只“眼睛”,生动形象。壶身刻有何心舟铭文:余于海上见周鼎之图,颇觉思巧,因仿其意摹于壶,虽无古人万一,但余尚尓肯习,较之好博弈者胜之一筹耳。壶的另外一面则摹刻了这段文字中所描述的周朝鼎上之图。金石味十足,不啻为一件佳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实话,看了这么多壶,小编心里就在嘀咕,我怎么就没这么一把呢?

上一篇: 陶言壶语趣闻
下一篇: 紫砂界十大误区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