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过南街老巷,凝重的石板斑斑点点,是一辈辈紫砂艺人创作的足迹,留给我的不只是敬仰更是激励。古都阳羡,蜀山风韵。穿过弄堂,那声拍打声中几多畅想,青春年少,窑火里锻造的何止是紫泥,是青春浴火涅磐的重生…在追求紫砂的艺术道路上,紫砂伉俪,志同道合,一段段和谐的韵章,在砂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。
冯勤芳祖上做壶,其祖父冯桂林(1902~1946)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制壶高手、著名紫砂艺人,尤其擅长松竹梅题材及仿真自然塑器。其紫砂作品或圆或方、或长或短、或高域矮、或深沉肃穆,给人以“千奇万状信手出、鬼斧神工难类同”之感,成为紫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师艺匠之一。遗憾的是冯老的儿子并没有继承父业,三个孙子也没做过壶,令人欣慰的是冯老唯一的孙女冯勤芳陶醉在紫砂的艺术创作之中,并乐此不疲的研究祖父的紫砂艺术创作工艺。民间手工艺讲究传承,尤其是家传,冯勤芳正是有了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后天的勤奋,在当时紫砂厂良好的研习氛围中,又遇到了名师指点,冯勤芳很快在同道中脱颖而出,她的作品,似乎有桂林遗风,无论是光货还是花货,韵味十足,传统的根植得很牢,成为真正的“桂林传人”。
潘小忠,在学做壶之前学过木匠,其实也是手艺人,一样的匠心独具,一样的用心构造这线条的艺术世界,只不过一个是木头的雕琢,一个是泥巴的拍打。或许是因为做惯了木匠活,放下木工箱子来做茶壶,依然轻车熟路,紫砂作品以方货见长,且特别讲究线条、注,挺刮,给人以线条动态的美感。在对传统紫砂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深刻领悟艺术内涵。适度把握创作技巧,形似神更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