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储集泉老师,是在南京《澄怀雅集》的活动上,当时我只是为一同参与活动的老师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场景。有领导来参观时,储集泉平静地介绍着自己展出的作品,时间虽然简短,但是几分钟内,他不慌不忙,娓娓而谈。可是,在我的脑海里,对他的印象却是一个“字。
对他来说,如果我们准备诸多的问题,放在简短的时间里,要想通过访问来了解他,解读他的作品,是一件冒险的事情,肯定免不了粗浅、流于形式。幸运的是,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访问一事,他婉言拒绝了,这才有了以后多次的拜访、交流,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——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一个交流,文字会很孤单很无助。如果时光倒流,去亲近陶都蠡河,在那水浆声里.我们能够听见什么?理想的声音还是生存的召唤,河水不会回答,依旧默默地流淌。岸边帕经的愤懑,也被人生历练成了紫砂河流里一瓢诗意的水,不急不缓。储集泉自小就喜欢捏玩泥人,觉得有趣,甚至他会为自己捏的“作品”涂上颜色,这样地好玩,如今看来,是潜伏式地铺垫了以后的人生。
当时,因为多种原因,让他与大学失之交臂,父亲送他去工作那是1972年1月8日,正是农历1971年的新年,冷飕飕的天气里,储集泉却觉得,开始活过来了,因为找到生存的点。他进入紫砂厂,先后从师于高丽君、范洪泉、周桂珍等紫砂名家好手,可以说花器、光器都掌握娴熟,四十余年来博采众长,孜孜以求,所以收获日见其丰。
在紫砂厂的日子,也让他对生活的渴望寻得了一个突破口——在这里,“创作”两字仿佛是为他而设的,手里、心里都是丰盈。当时紫砂厂鼓励创作,二十几岁的储集泉拿了创作设计二等奖。在当时,没有奖品,就一张奖状,可以让人由内而外地欢喜上好一阵子,甚至是一种非常强劲的鼓励,看到人生从此便不一样了。
1983年,储集泉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。过硬的技艺加上此时艺术理论的加深,使得他在陶瓷美学和设计理论上有了飞跃性的提升。
1986年在江苏宜兴陶瓷公司学校进行素描、图案、白描、雕塑陶瓷工艺学习并又在88年于中央工艺美院陶艺系系统深造了造型设计专业课程,并有幸在同时他对书画的兴趣和文学的爱好,更是让他引入紫砂艺术的创作的天地中,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经历,让他不仅在技术博采众长,更是引起他对各个艺术门类的触类旁通,将之结合、交融,考量历史上的紫砂、曼生壶的故事及曼生后的延伸、发展,故而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雅韵和文化上的思考,令人入胜。
储集泉的才华和天赋,令他在紫砂壶艺术这片天地里自由驰骋——他对传统有自已的理解,不墨守成规,而是勇于探索,善于创新,并因此拓展了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方向。